今年是“五四”运动85周年,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20周年。按照团中央、团省委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今年暑期在共青团郑州市委统一部署下,各大中学校团组织精心安排、周密组织,带领全市10余万大中学生面向三个文明建设主战场,走进城乡社区,以“传承‘五四’报志国,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进社会大课堂”作为活动主题,开展了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畅通工程”、青年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开展对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我市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赞扬。团市委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团省委评为2004年河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纵观我市今年的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如下特点:
一、领导重视、准备充分
按照团中央、团省委的有关文件精神,共青团郑州市委联合相关局委成立了郑州市大中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并结合郑州实际,起草下发了《郑州市2004年大中学生社会实践实施意见》,就活动的组织、内容、形式、宣传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县(市)区、大中学校团学组织对活动高度重视,都结合实际制定了社会实践方案,普遍成立了由党政领导挂帅、团委、学生处具体负责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从经费、物资、组织、人员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了更好地开展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校还提前与服务地区联系,根据地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了一批群众急需、党政关注、学生可为的服务项目。
二、重点突出,讲求实效
社区和农村是学生发挥才能的广阔空间。在今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中,涉及多个专业领域,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特长。全市共组建300余支服务队在社区中广泛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科普宣传、法律宣传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立足于搞一项活动,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困难,认真写好一份调查报告。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弥补了社区工作人员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不足,得到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全市共组建900余支小分队奔赴全省各个地区。本着就近、就便、专业对口的原则,认真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奔赴农村,扎实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注意发挥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突出活动的科技、知识含量,广泛开展了农业科技服务、企业技术培训、扫盲志愿服务、乡村卫生保健以及环境保护、普法宣传等活动。
全市各中学团组织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组织开展“四个一”暑期社会实践、“畅通工程”、青年志愿为老服务活动。从年初截止到目前,在“畅通工程”活动中,共有 80余所大中学生8万余人次上街值勤、宣传,开展了“我为文明做贡献,每周奉献两小时”等青年志愿者活动;尤其在首届国际传统武术节在我市举行期间,郑州市交通学院、郑州国防科技学校、郑州五十七中、郑州八中等团学组织积极配合交通部门维持交通秩序,使城市道路畅通有序,充分展示了我市青年学生的良好形象。在“为老服务”活动中,郑州一中、郑州市卫生学校、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市属各团学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到老年公寓等敬老机构进行志愿服务活动。老队员走了,新队员又接上,持续深入地开展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年学生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增强了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团市委今年注重加强与各县(市)区、市属各级团学组织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反馈,共编辑下发了十期“郑州市大中学生社会实践简报”,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馈。
三、成效显著,成果丰硕
今年的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至始至终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坚持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取得了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双丰收。我市共组建1200余支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各类科技讲座、咨询5000余次,进行文艺演出600余场,发放资料10万余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各级团学组织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注重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青年学生也在认识社会、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认识了国情,增强了信心,提高了素质,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努力学习、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为了保障我市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远性和实效性,近期,团市委将联合相关单位对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学校部 张琳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