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详情
详情
详情

青春在这里闪光—记巩义市大峪沟镇卫生院“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刘正

时间:2010-06-30  来源: 

   

        刘正,男,24岁,共青团员,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人,2008年毕业于河南职工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同年7月参加河南省“三支一扶”计划,被分配到巩义市大峪沟镇卫生院工作。在工作期间,他热爱卫生事业,工作中追求上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始终关心病人的疾苦,视病人为亲人。不仅得到了卫生院全体职工的认可,经他接诊过的病人,更是对他交口称赞。
        一、少年盟誓,立志成医。刘正出生于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在农村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和缺医少药在他心里留下了烙印。年迈的爷爷长年患病,父亲兄弟几个常年为爷爷治病而奔波,中学时一场无情的车祸夺去了二叔的生命,生活更加艰难。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当名好医生,让广大群众不再受病患之苦。怀揣着这个梦想,刘正中学毕业后在南阳卫校继续学习,并于毕业后参加对口升学考试,获得到河南职工医学院深造的机会,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大学期间他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并顺利完成学业。
        二、扎根农村,服务群众。毕业前夕,刘正参加了河南省“三支一扶”计划,被派遣到巩义市大峪沟镇卫生院开展支医工作。刚到医院不久,正赶上单位病房楼改造,吃住条件比较艰苦,但他没有丝毫怨言,没有给单位提出任何额外的要求,而是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去。有时夜间两三点还见他在病房里工作,有人说,你只是一个志愿者,用不着这么拼命工作,他则说“组织上让我来就是让我来为群众服务的,服务没有白天黑夜,只有群众需要”。工作的两年时间,全镇23个行政村里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离家远,又是独生子女,他也有恋家思想,但他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工作两年时间里,回南阳老家三次,总共在家的时间也不足半个月。即便是春节期间,他还坚持在医院值班。
        三、赤子之心,医患情深。面对患者一张张痛苦的面孔,刘正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内科医生必须要掌握过硬的医疗技术。他十分重视医学知识的积累和学习,经常将别人休息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就连去郑州考试时也不忘到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的老师那里去请教问题。努力付出总是有回报的,2009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在刘正看来,病人离不开医生,医生更离不开病人,医生离开了病人,犹如鱼离开了水,便无法开展工作,生命力也随之没有了。因此,他总是将病人的需要视为头等大事,心里都在想着病人。
        2009年夏天的一天晚上,大峪沟镇玉皇庙村有位50多岁的病人,因发烧、头痛等症状,在多家卫生所治疗后,病情有加重趋势,只好到镇卫生院求治。当时正好刘正在值班,经过仔细检查,他初步诊断病人为“流脑”,因病情较为凶险,和病人家属沟通后,劝其转诊到上级医院治疗。但是因为病人家庭困难,当时又是晚上,因此要求在镇卫生院治疗,刘正给予暂时急诊留观处理。到夜里一点钟左右,病人高烧不但没有退下,而且出现了剧烈头痛和意识障碍。他及时安排其他人代为值班,并亲自陪同病人转诊至巩义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到市人民医院后如实向接诊医生详细交待了病人的病情及诊疗经过,经市人民医院专家会诊,最终确诊为“流脑”。出于对病人的关心,刘正定期打电话联系病人家属询问病情,病人家属十分感激。2010年春节期间得知刘正在单位值班,亲自送来了热气腾腾的饺子表示感谢。
        四、淡泊名利,孜孜以求。作为一名青年团员,刘正始终能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前边,以病人利益为重,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在大峪沟卫生院工作的两年时间内他没有收过病人一分钱红包及礼物,刘正对当今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更是深恶痛绝,他说“农村有些群众温饱还没有解决,我再拿红包、吃回扣就等于谋财害命,我要坚决抵制这些不正之风。”
        刘正刚到大峪沟卫生院工作不久,张海峰院长了解到他家庭条件不好,经向市卫生局有关领导请示后提出每个月给他提供300元生活补助,被其婉言谢绝。他说“我到这工作,国家已经给了我生活和交通补贴,医院正在搞建设,也很困难,我不能再拿医院的钱了。”张院长被其言行深深感动,多次在医院办公会议上表示,全体职工都要向刘正学习,尤其是青年人,要以刘正为榜样,在医术和医德两方面继续完善自己。在工作期间,刘正连续两年被评为大峪沟镇卫生院先进工作者。
        和谐谦恭、专心致志、淡泊宁静,这就是刘正——一名“三支一扶”计划青年志愿者的真实写照。

版权所有 郑州市青少年阳光网 Copyright 2085 - 2019. shangdu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