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作,巩义团市委开展了“下基层,听心声,促落实”调研活动,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到各镇、街道、园区,通过实地查看、座谈走访等形式,了解并指导共青团组织阵地、制度建设、档案管理和青年小额贷款工作,调查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还到市民政局、市科工信委、统计局等单位走访调查,深入了解我市非公有经济和社会组织发展情况。
各镇、街道、园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青年工作会议和共青团巩义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精神,把青年和共青团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坚持党建带团建,不断加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制度建设,优化工作环境,创新工作载体,促进了基层工作全面活跃。一是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21个镇、街道、园区全部成立了以团(工)委为主、其它部门参与的青年工作委员会。由35周岁以下的党政班子成员兼任团(工)委书记,配备一名优秀年轻干部为专职副书记,竹林镇率先通过“双推双选”程序选拔了3名编制外副书记,使镇团委工作力量达到了7人。严格落实由大学生村干部兼任村团支部(副)书记的规定,健全了村级组织网络。二是加强了阵地、制度建设。小关镇、西村镇、新中镇、北山口镇、紫荆办、新华办等单位设立了团(工)委工作办公室,配备了必要的办公用品,制定了团组织“三会两制一课”、民主选举等制度和镇、街道共青团工作规范、团干部工作职责,做到制度、版面上墙。竹林镇、西村镇、小关镇等单位还建立了青年文化活动中心,为团员青年开展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提供平台。三是加强了档案管理。配备了团的工作档案柜,制作了工作记录本和档案盒,对各类工作档案分类管理,统一保存。部分单位还制作了团的工作相册和活动版面。四是创新了工作载体。基层团组织认真开展“一个团支部重点建设一个品牌项目”活动,打造团建示范点或团建工作特色村。通过开展乡镇共青团工作竞赛活动,涌现出小关镇、西村镇促进青年就业创业、鲁庄镇挖掘青年文化培育新型青年农民、竹林镇开展“团员三评”活动等特色工作,确保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取得实效。五是优化了工作环境。各单位主要领导能够定期听取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汇报,为共青团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和工作创造便利条件。专兼职团干部能够充分团结凝聚青年力量、协调各方资源努力推动党政中心发展。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市共有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12200多家。非公经济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市形成了以巩义市(回郭镇)产业集聚区、豫联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产业园区、民营科技创业园区、耐火材料工业园区五个重点产业集聚区为骨干,以米河鑫旺工业园区、小关科技工业园区、竹林国家综合实验区、站街机电工业园区、西村永通工业园区、芝田净水材料工作园区、大屿沟岳杨河工业园区、新中橡胶工业园区等位支撑的园区发展格局。2009年全市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完成销售收入671亿元,同比增长18.8%,完成工业项目投资98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目前我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79家,其中社会团体35家,民办非企业单位44家,社会组织涉及我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与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并列的第四类社会组织,在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目前,我市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297家非公企业已全部建立了党组织,30家扶优扶强企业中成立团组织的只有5家,占16.7%。非公有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团建工作大大滞后于党建工作,成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团建工作,对于发挥团组织在广大青年中的核心作用,引导这两类组织健康发展,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投身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必须充分借鉴非公有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先进经验,坚持试点先行,注重创新,整合资源,稳步快速推进非公有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团建工作。
调研活动中,发现了基层团建工作的一些亮点和创新点,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组织覆盖不充分。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团建工作存在空白点;二是工作开展不活跃。组织活动缺少一定的场所,活动内容也比较单调;三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团建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主观认识和务实作风有差距。对团建目标不清晰,缺少主观学习和思考,停留在口号上,推进工作力度不大。调研中,基层团组织也提出了需要加快团建创新步伐、加强团干教育培训,加大团干推优力度等工作建议。
通过开展此次调研活动,了解了基层工作情况,促进了工作落实,明确了工作思路,锻炼了工作作风。团市委将继续坚持深入联系基层实际,广泛开展实践锻炼活动,不断推进共青团工作科学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