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 中幸存下来的学生是这次灾难的亲历者,他们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伤害,急需心理援助。5月22日上午,河南12355灾区青少年心理康复救援专家志愿团赴聚源镇灾民安置点开展心理康复救援工作。
聚源中学是这次地震灾害中毁损比较严重的地点之一,一栋教学楼整体垮塌,几百名师生遇难,在教学楼前,18名志愿团成员集体进行了一个默哀仪式,为逝者哀悼。
随后,志愿团的专家们走访了几个较为集中的灾民安置点,深入到灾民家中,与孩子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灾后生活和心理状况,帮助他们疏导情绪、缓解压力。针对青少年比较分散、人数较多的情况,志愿团临时决定在聚源小学的空地上开展一次团体咨询。60个孩子集中到了学校的操场后,专家们引导他们做增强信心和安全感的心理暗示,用深呼吸、呐喊、拥抱、结识新朋友、音乐、游戏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大一会儿,孩子们便和志愿者玩到了一起,成为了朋友,咨询效果十分明显。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有家长和老师把孩子送来参加团体咨询。到最后,参加活动的学生已经从60名增加到近100名。
向利是聚源中学初三六班的学生,突如其来的地震把她埋在了废墟里,她是第一个被救出来的,在废墟的时候,她很坚强,还鼓励同学们:“别哭,很快就会有人来救我们了,我们一定能够出去。”向利从救出后到现在,睡眠不好,经常做恶梦,没有食欲,时常会有悲伤的情绪,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灾后心理障碍。针对这一情况,志愿团团长、高级心理保健师袁林芳,和她谈生活、谈学习、谈理想,循循善诱,使她逐步脱离灾后的心理阴影,袁老师一起步行5公里到向利家中,了解其生活环境,与她的父母沟通交流,到离开时,向利的心态有了明显改善,她还给袁老师发了短信“叔叔,真心谢谢你,愿好人一生平安”。最后,志愿团每个专家都要和孩子建立联系,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
晚上,得知志愿团到聚源镇开展工作后,2名青少年在父母的陪同下,专门从聚源镇家中找到志愿团在都江堰的大本营,专家们顾不上休息,席地而坐与青少年进行面对面的咨询。这两个青少年名叫郑飞、黄敏,是“5·12汶川地震中”被抢救出来的聚源中学初三学生,在经历了这场地震灾难后,他们的紧张、惊恐情绪始终没有稳定下来,主要表现在失眠、食欲不振、严重依赖父母等方面,志愿团副团长赵悦玲经过2小时的耐心讲解,帮助他们疏导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教会他们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并专门针对其家长进行了简短的有助于其心理发展的指导。离开时,他们的心理状况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据初步统计,两天来,志愿团已先后针对3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