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团文〔2010〕69号
共青团郑州市委
关于向牛庆辉同志学习的决定
市属各级团组织:
牛庆辉同志1979年11月出生,2003年7月参加工作,2008年7月被选拔任中牟县刁家乡石灰窑村村主任助理兼村团支部书记,在村工作期间,由于忘我工作,延误治病时机,于2010年7月12日因肝癌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0岁。
牛庆辉同志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对党无限忠诚,理想信念坚定,工作勤勉敬业,心系人民群众,始终廉洁自律,虚心学习农村工作经验,在普通岗位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展示了一名团干部忘我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树立了大学生村干部的光辉形象和时代风貌,不愧为当代年轻干部的优秀代表,不愧为新时期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学习和弘扬牛庆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质,对于加强当代青年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各级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新争优活动开展,推动郑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共青团郑州市委决定在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向牛庆辉同志学习的活动。
学习牛庆辉同志,就要学习他理想信念牢固,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坚强党性。他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自觉提升各方面素养,表现出了一名当代青年干部、一名农村基层干部、一名优秀团干部坚定的政治素养和可贵的人生追求。在县法院和县水利局工作期间,他能以极强的党性和高度的责任感开展工作,分内分外一样干,加班加点,从未出现任何差错,受到同志们一致好评;在村工作期间,对人民群众怀有强烈的感情,大小事务,无论具细,都认真细致的出色完成,并能根据基层工作实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向牛庆辉同志学习,就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始终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
学习牛庆辉同志,就要学习他扎根基层一线,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为民情怀。他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不贪图享乐,主动要求到工作辛苦、生活清苦、条件艰苦的基层乡村工作,表现出了一名当代青年干部、一名农村基层干部励志成才、报效社会的时代风貌;他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心中装着百姓,坚持以人为本,在艰苦、复杂、繁重的实际工作中,串群众门、说群众话、办群众事、解群众难,工作既深入又扎实,得到村组干部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向牛庆辉同志学习,就要不断增强在实践中磨炼、在磨炼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的思想意识,不断增强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意识,努力成为基层工作的内行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学习牛庆辉同志,就要学习他恪尽职守,将工作摆在第一位的敬业精神。他作为优秀的年轻干部被选拔为大学生村干部之后,主动要求到工作基础较差的刁家乡工作,自觉接受情况杂、工作量大、易引发矛盾的工作,常年处在高负荷、强压力的工作状态当中,恪尽职守,不辞辛劳,表现出了一名当代青年干部、一名农村基层干部、一名优秀党员干部爱岗敬业、积极奉献的优良作风;他舍“小家”顾“大家”,很少回家照顾妻子和孩子,把身心全部投入在工作履职当中。向牛庆辉同志学习,就要进一步培养爱岗敬业精神,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才干,以恪尽职守、夙兴夜寐的工作热情,为党和人民多干事、多办事、多兴事。
学习牛庆辉同志,就要学习他为人谦和,把廉洁守纪视为本份的优良品格。他是大学生又是年轻干部,但不年轻气盛,也不孤傲浮躁;他在工作实践当中既有干事创业的锐气、冲劲,在平时生活当中又有宽以待人的和气、热情,尤其是能够以良好的素养亲近群众、善待群众,表现出了一名当代青年干部、一名农村基层干部、一名优秀党员干部和气、和善的良好情操;他重小节、讲大义,在廉洁从政上时时处处注重严格要求自己,是基层干部和老百姓公认的清廉干部,生病期间还经常叮嘱妻子和家人,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要向组织伸手。向牛庆辉同志学习,就要始终注重做谦和人、做老实人、做正派人,始终注重做廉洁、奉公、守纪的干部,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评说,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团市委号召,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向牛庆辉同志学习的活动中去。与当前正在全市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全市广大团干、团员都要以牛庆辉同志为榜样,牢记党的宗旨,履行神圣职责,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党为人民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题词:学习 牛庆辉△ 决定
附件:
燃烧生命的岁月
—— 追记中牟县大学生村干部牛庆辉
2010年7月12日下午3时35分,在河南省中牟县第二人民医院,一位年仅30岁的年轻生命,在历尽无数次与病魔搏击后溘然长逝,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生活,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的村庄,离开了与之情同手足的父老乡亲,离开了他倾注巨大心血和汗水的那每一寸土地,离开了他谋划已久、刚刚铺就、正在发展壮大的建设新农村的宏图大业。
此时此刻,河南省中牟县刁家乡石灰窑村1000多位村民,在极度悲恸中,一遍遍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牛庆辉、牛庆辉......
从普通村民到村干部,从刚刚懂事的孩童到双鬓染霜的老人,谁都不愿意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在默默为牛庆辉祈祷的同时,还有很多事情,人们也都未能想到——
一、 牛庆辉回乡当了村官
牛庆辉, 1979年11月3日出生于中牟县刁家乡牛家村,中共党员,2003年7月郑州黄河科技学院毕业后,被中牟县人民法院聘为法警,2006年6月又到中牟县水利局水政监察大队工作,不论在法院还是在水务局,单位的事情,他积极参加,抢着去做,与同志们密切合作、互爱互助,建立了深情厚谊。不管是下乡办理案件,还是单位从事文秘、档案工作,他勤奋工作,分内分外一样干,经常加班加点,从未向领导提其他要求。他总是说,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细小、琐碎、繁杂是他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平日里的报表材料不断、汇总不断,件件事都要他用心去做,但他从不敷衍了事。他做事认真细致,统计的数据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同事和他开玩笑:“你小牛成了老黄牛了。”
2008年6月,牛庆辉积极响应县委号召,经过笔试、面试等层层严格选拔,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村干部,并主动请求回到自己的老家刁家乡任职。
刁家乡位于县城东南,与开封、尉氏两县毗邻,农业基础薄弱,经济状况较差,是中牟县的“穷乡僻壤”。生于斯长于斯的牛庆辉对家乡的贫困与偏僻,比别人有着更加深切的了解,但他首先想到的是,那里是生养自己的故土,是家乡的水土滋润自己,是乡亲的博爱哺育他长大成人,学业有成。他时常想着重回故土,报答父老乡亲。现在机会来了,他有希望为家乡做点事了,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找到组织上强烈要求分到家乡。组织上同意他的请求,任命他为石灰窑村村主任助理,并被推选为该乡大学生村干部的队长。
二、小村官办成了大事情
在人们印象中,大学生多是一副爱干净、讲穿戴、斯文多于朴实、“眼高而手低”的书生模样,刁家乡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王福领,在接收大学生村干部时,对于大学生能否转变思想观念,尽快进入角色,经得起农村工作中的种种考验,不免忧心忡忡。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牛庆辉和大学生村干部们用端正的态度、过硬的本领和务实的行动,给领导和乡亲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一到任,正赶上石灰窑村新农村建设。要把石灰窑建成一个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村民配合清理街道两旁的柴草和杂物。当时正值“三夏”时节,村民忙于农活,根本没有时间顾及杂物的清理,村“两委”也很着急。牛庆辉主动请战,向乡党委建议把全乡的大学生村干部全部集中到石灰窑村进行一个月的实践锻炼。既帮助群众工作,也让这些刚走出校门、没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尽快融入农村。乡党委同意后,牛庆辉把大学生村干部与村干部一起分成4个工作组,分包全村每户群众,入户了解情况、帮助群众干活,动手清理街道的堆积物等。他还经常在晚上召开大学生干部碰头会,通报入户进展情况、交流各自心得,互相出主意、想办法。经过大家的努力,路边的杂物清理工作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
牛庆辉在村任职期间,主动向乡领导干部、村两委干部及党员群众同志学习,努力掌握农村工作方法、技巧,提升自己与群众沟通的能力。为使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按照要求村委会要同每家农户签订整改协议书。一次到张抓钩家宣传新农村建设,要求其签订目标责任书,张抓钩以农活忙为由拒绝,再去连大门都不让进,几次走访,均没效果。牛庆辉并没有被困难折服,决心啃下这个“钉子户”,他主动找到村委主任冯志强请教处理办法,了解存在问题,对症下药,通过几次的耐心说服,终于让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全村共有五户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签订的群众被他的执着感动,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牛庆辉身教重于言教,哪里活脏,哪里最累,哪里最需要人手,哪里就有他不知疲倦的身影。从早到晚,总是干在前面,歇在后面,路边的杂草垃圾,泥中的碎砖烂石,没法用机械作业的,他用铁锨铲,没法用铁锨的,他扑下身子用双手认真清理,毫不含糊,身上常常是里面是汗水,外面是污水,几乎没有干过。在牛庆辉的积极参与下,村里街道全部硬化,两旁进行了绿化,安装了路灯,改建了文化大院,建立了该村历史上第一个标准化卫生室。牛庆辉带领大学生村干部们,为石灰窑村一天天变得亮丽而殚精竭虑,为迎接新农村验收付出了辛苦和汗水。
牛庆辉非常关注村里的发展和农民致富等关键问题。他常常夜不能寐,多方寻找群众致富的门路。由于石灰窑村地理位置偏僻,没有发展工业的条件,为使群众致富,他为村“两委”出主意,找到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的市畜牧局驻村工作队,让他们帮助村群众发展养殖业。他与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一起进行讨论、规划,决定在村北划出100多亩地发展养猪业。为使计划落实,牛庆辉与村干部把养殖户联合起来,成立“白云养猪合作社”,十多次到有关单位和部门奔波,协调小额低息助农贷款100多万,建成中牟县第一个“环保”养殖小区,让养殖户得到最大实惠。
在小区建设过程中,他不分白天黑夜在养殖小区忙碌,小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汗水。首批存栏生猪就达600多头,实现每户增收1万元左右。实现了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的目标,这让石灰窑村的乡亲初步尝到了养殖致富的甜头。
为了引导和带领乡亲们致富,牛庆辉想尽了许多办法。他上网搜索到,饲养蛋鹌鹑是个不错的致富项目后,就和该乡龙王庙村大学生村官儿胡保发一道,先后两次奔赴河南省焦作市区和武陟县冯礼村的鹌鹑养殖基地,考察学习鹌鹑的孵化养殖技术,然后去开封,对鹌鹑蛋的售价、销势等进行了市场调查。为给农民起示范引路作用,也为使农民避免风险,半个月后,二人合资八万元,先在龙王庙村上了鹌鹑养殖实验项目。由于他们从鹌鹑的饲养到防疫都做得很认真、仔细,25天后,首批10000只鹌鹑开始产蛋,日产蛋量达100多公斤,每天利润达200多元。很快,全乡和周边乡镇的不少乡亲自发饲养鹌鹑,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些项目的成功,既实现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理想,又影响和带动乡亲共同致富;在展示当代大学生风采的同时,使他们自身价值得到了具体体现。
有付出就有收获。在牛庆辉的参与和努力下,2008年11月,石灰窑村一次性通过了郑州市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验收;2009年6月,牛庆辉被评为中牟县“十佳大学生村干部”;2010年6月,被评为郑州市远程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6月,石灰窑村党支部被县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辛勤的工作之余,牛庆辉从来不忘记学习,不忘记提高自己。在法院任临时法警期间,他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法学函授学习,并取得了本科学历。2010年3月,生病期间,他不顾组织劝阻,毅然参加了全县科级后备干部业务技能考试,并取得了全县第三的优异成绩。
三、牛庆辉的爱民情结
牛庆辉有种一心为民、忘我无私的精神。爱人为先,情系百姓,是牛庆辉做人的一贯风格。
他经常深入到农户家中,关心他们的生活,听取他们的意愿,尽心尽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手足口病肆虐期间,他查阅、搜集和掌握了大量相关资料,逐家逐户嘱咐家长教育孩子养成卫生习惯,预防疾病侵袭。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工作中,他认真向群众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每天都通过广播、村宣传栏、发放传单、入户座谈等多种途径,反复做群众工作,挨家挨户摸底登记动员,在全乡率先完成工作任务,受到乡领导和村民的表扬。他还干起村代办员工作,谁家添人入户、谁家母猪应该享受补贴,他都放在心上,无数次到邻乡的韩寺镇邮政储蓄所办理手续,帮群众办好后送去。牛庆辉的手提包里,经常会放些村民要办保险的身份证、户口薄、票据等。为群众的事,他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乡里三五次,从没有为一件事的难办而灰心过,从没有抱怨过。
为使群众获得更多科技知识,更新观念,他作为远程教育管理员,非常注重利用远程现代教育网络。经常为群众播放科技种植、养殖知识,同时,搜集致富信息,通过与群众拉家常时传递给群众。
农村联户代表、四议两公开在农村的推广,他与村干部一起制订文件、制度,作好群众工作,参加村干部会议、群众推选会议,规范程序、搞好记录,整理各项资料。
方便着乡亲的同时也幸福着自己,为乡亲们办实事好事是牛庆辉矢志不变的心愿。牛庆辉离去后,他的遗物中还有四本没用完的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票据。
冲着牛庆辉那股子实在劲儿,执拗劲儿,仔细劲儿,老乡们都亲切地喊他“孩儿”。
牛庆辉既是全乡大学生村干部的领头人,更是他们的好朋友好大哥。不管是工作难题,还是生活琐事,每当需要时,牛庆辉就会像及时雨一样,出现在他们面前,教他们做人做事,和他们互诉心声,同悲同喜。在牛庆辉病重期间,全乡的大学生村干部日夜想念着大哥,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得更加尽心尽力。被牛庆辉当作亲妹妹亲弟弟一样关心照顾的田少科、李敏、李海霞哽咽着说,牛庆辉住院时,他们每天都要打个电话,问候和祈祷大哥,向大哥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和成就,并向大哥保证,等他康复回归时,一定会给大哥哥许多意外和惊喜……
人们都说,牛庆辉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有一次,他从县城回来,途经罗宋西瓜专业村,看到新摘的西瓜,几近囊中羞涩的他花二十元钱买了四个大西瓜心想:“带回去,让伙计们尝尝鲜。”大伙吃着西瓜,一时语塞,一颗颗心却愈来愈抱成团了!
2008年底,石灰窑村顺利通过了新农村工作验收。牛庆辉显得分外高兴,硬是拉着村干部到乡里饭店,自掏腰包一百多元让大伙放开“撮”了一顿。说,这是他对村里关心支持大学生,顺利开展工作的一点心意。村支部书记张东志说起此事至今仍愧疚不已:“庆辉为村里做了那么多事,我们请他100次也不为过。可他非拗着倒过来请我们,这孩子做事最讲仁义啊……”
村治保主任张纪怀说:“庆辉和村民太熟太亲啦,与全村人就像一家人,乡亲们的冷暖喜怒他全放在心上。”第一村民组70多岁的孤寡老人陈发水,多年来一直守着三间旧瓦房、土墙、木寨门构成的老院子。牛庆辉带领工人,买料和泥,砌砖上墙,为老人垒起了崭新的院墙和大门,让老人有了一个既美观又安全的院落。同时,他还隔三差五去看望老人,送去好吃好用的,和老人父子般地贴心贴肺。庆辉去世那天下午,老人还指着整齐洁白的院墙念叨说:“要不是庆辉这孩儿,俺哪有这福享啊?”
四、庆辉走了,但他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2010年7月12日晚,牛庆辉的遗体已静静被安放在中牟县烈士陵园悼念厅。亲人同事无不沉浸在异常悲恸的气氛中。很少有人能想到,他会这么快这么早就撒手人寰。他还未走完30年的人生路啊。
牛庆辉曾经工作过的中牟县人民法院法警队,以前的同事们闻迅赶来,20多名年轻人自觉地分成两班,轮流守护着已经与他们诀别的好朋友好兄弟;一位法警痛哭着说:“庆辉,你醒醒,我们还要一起并肩作战啊……”
电话传来牛庆辉去世的消息时,刁家乡党委副书记王福岭悲痛难耐,这一刻才把压在心底的悲伤哭了出来。石灰窑村村主任冯志强更是泣不成声:“村里亏欠庆辉的太多太多啦,教俺们啥时才能回报他啊……”
冯主任说,庆辉是个做十件事还不说两句话的孩子,像是永远不愿停下手脚。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体力的透支,无情地、悄悄地剥食着牛庆辉的健康……说起庆辉的病,早在2008年8月,庆辉进村不久,冯主任就察觉到他经常在工作中,突然弯下腰来,用手捂着肚子,然后往嘴里塞些方便面、花生米之类的东西,等稍好些后,又接着干。严重时,每天有四、五次,劝他去医院检查,庆辉说:“老胃病了,忍忍就过去啦。”看着身高不足一米七、体型瘦小的庆辉疲于工作,身子日渐消瘦,脸上出现一些斑斑点点,冯志强心痛不已,可总难说服他去看病。直到2009年12月,牛庆辉右肋部凸出一个不小的肿瘤,不得已才去检查。这次查出了骇人的疾病——肝癌。年底,接受了第一次大手术,病情略见好转的他执意提前出院,说是在家休养,其实他放不下村里的事情,临近春节,他匆匆回到了石灰窑村……
春节后,为他复查的省人民医院医生痛心地作出最终结论:牛庆辉的肝脏癌细胞已经扩散转移,病情到了晚期。半年时间,他先后住院十多次,接受了三次大手术,病魔正一步步侵害着他的身体。
牛庆辉的病情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住院期间,县、乡、村给了他极大关怀,多次捐款救助这位年轻的生命,村民们把无限问候和爱心一次一次传递给他,连乡机关的门卫、清洁工都从自己微薄收入中尽一份真情,并默默祈求能留住牛庆辉宝贵的生命。
刁家乡党委书记樊守峰眼睛红红地说:“庆辉做的事情都是领导看不见的事情,做工作不讲价钱,不打折扣,从来不向领导汇报自己的成绩。他的过早离去,是村里的损失也是全乡的损失……”
牛庆辉去世的三天前,村干部来到他病床前。几度昏迷后醒来的他异常兴奋,撑着不足百十斤重、瘦骨嶙峋的身子,紧握对方的手说:“这些天,我耽误了村里好多事情,等我出院了,一定要赶时间补上……”
然而,死神没有放过这个燃烧着的生命,牛庆辉再也没回到他日夜牵挂、难以割舍的石灰窑村了。
牛庆辉的亲人都非常爱护和支持他,从不愿因为家事让他分心。父亲牛培卿前年不慎摔伤头部,至今未能痊愈,母亲身上长瘤子,术后身体一直不好。每当庆辉要跟前尽孝时,二老总是嘱咐他:“年轻人不能只顾家事,应该以事业和工作为重……”
牛庆辉的妻子袁蕊说,她也渴望庆辉能像别的男人对待他们的爱妻那样对待自己。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结婚至今,庆辉没有给她置买过一件首饰和一次化妆品。庆辉生病期间还经常叮嘱妻子和家人,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要向组织伸手。当他为治病花费20多万元,负债累累的时候,他还这样坚持。对此,袁蕊从不怨恨庆辉,她深知,庆辉是在忙着工作,是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亲人。她说自己当初就是冲着庆辉的实在、忠厚才嫁给他的。支持庆辉,她无怨无悔。
牛庆辉,这位普普通通的中国当代大学生村干部,胸怀壮志,乐于奉献,在回馈社会报效乡亲的短暂岁月中,燃烧青春激情,捧奉心灵睿智,真切诠释着生命的真谛!
有一种人,他们把活着当成是一种责任,把工作当成一种满足,把奉献当成一种幸福,把有限的生命完全彻底地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德。牛庆辉就是这样的人,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人生的每一时刻,悉心恪守着勤奋、敬业、奉献,无怨无悔地奉献出生命的全部,他不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最可爱的人。
牛庆辉,亲人们永远想着你,家乡的父老乡亲永远爱着你,虽然你走了,其实你仍然与我们在一起!
2010年8月12日